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开始浇注 国内首次实施“三明治沉管结构”高流动性混凝土浇注
时间:2017-03-17 15:24:06 来源:港珠澳大桥项目部

3月13日上午9时,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底板混凝土开始浇注,拉开最终接头“三明治沉管结构”混凝土浇注施工的序幕。这是国内首次采用高流动性混凝土工法。


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采用“三明治沉管结构” ,是通过向钢壳内灌注高流动性混凝土形成的组合结构。最终接头钢壳是封闭的,内部极为复杂,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无法进行振捣,为确保钢壳内混凝土的充填度,采用高流动、免振捣、易填充、自密实的高流动性混凝土这一工法成为必选之路。“三明治沉管结构”在世界上研究了几十年,但到目前为止只在日本有过两次应用,国内没有施工经验和规范标准。


W020170316548643436814.jpg

最终接头内部空间异常复杂,底板、中墙、侧墙等位置共有304个隔舱,按照受力及结构特征分五次注入高流动性混凝土,浇注方量达1400方;由于内部空间狭窄,浇注管路布设复杂,进料口宽仅20公分,给舱内操作人员造成极大困难;高流动性混凝土对浇注过程要求异常苛刻,混凝土性能与时间密切相关,从搅拌到入模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,搅拌、检测、运输、泵送、入模环环相扣,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;此外,高流动性混凝土成品状态不能通过肉眼检测,由于没有可靠检测手段,只有不断完善品质管理。

  

针对最终接头混凝土施工的不可逆性,项目总部组织工区、试验室开展了专题技术研究与工艺试验,2015年11月开始高流动性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和配合比研究, 2016年10月至今年3月开展了长达5个月的现场工艺试验,先后组织了坍落扩展度试验、 V形漏斗试验、 U形箱试验、 L形扩展度试验,采用木模、钢模、有机玻璃等材质开展隔舱足尺模型试验,验证了高流动性混凝土性能、配合比及各项参数,逐步确立了混凝土原材料、配合比、工艺参数、检验标准、工艺规程,为正确指导最终接头钢壳混凝土施工提供了充分的依据;同时参考借鉴国外现行规范,在工艺试验的基础上,优化工艺流程,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,持续做好安全技术交底,在最终接头运抵桂山沉管预制厂后,工区先后组织开展了施工前的浇注试验与演练。为保证混凝土与钢壳的密实,设计要求在每个隔舱设置注浆管,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后进行注浆。3月13日,在完成所有前期准备后,最终接头高流动性混凝土施工揭开序幕。


W020170316548643821473.jpg

本次施工首先对底板进行浇注,将高流动性混凝土注入底板108个隔舱,浇注方量394方。3月13日清晨6时,桂山沉管预制厂内雾霭升腾、人头攒动,浇注前的各项准备有条不紊。上午9时,工区完成浇注前各项调试准备,开始浇注施工:十辆混凝土罐车穿梭在预制厂浅坞区最终接头施工点位,源源不断地将混凝土泵送到两台拖泵上,通过泵管将高流动性混凝土注入最终接头底板隔舱。在浇注过程中,最终接头舱体空间异常狭窄, 20多平米的作业环境内挤满了近40名作业人员。技术工人克服作业空间狭小等不利因素,严格按照分舱和顺序进行浇注,一丝不苟做好工序衔接,谨慎控制混凝土浇注强度和上升速度,加强浇注规程中的检测,严防隔舱变形。截至3月14日下午10时30分,完成了底板84个隔舱的浇注,浇注方量340方。

(责任编辑:党委工作部张曦)